“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又是在上课中过,刚才我家长买了360度摄像头准备安在我房间监视我,我哭了好久好久,真的有必要吗?我的对他们很失望……”
摄像头被用于实时监控,还可以通过摄像头在网络上进行有影像、有声音的交谈和沟通,部分家长利用摄像头监督孩子学习,而有些家长为了更好的监督孩子,给孩子的房间内也安装摄像头,真的是令人窒息。
但像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父母没有分寸地介入孩子的领域,捆绑孩子的人生,正一步步毁掉和谐的亲子关系。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很多中国式的家庭常常是共生的关系,边界感模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陷入死循环。
有些父母以爱的名义,严丝合缝地要求着孩子,归根到底,不过是想控制孩子,让他们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生活。
以爱为名,不留余地地突破安全边界,不但给了孩子最深的伤害,也让孩子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
01边界感是什么及重要性
边界感是指对界限的判定或重视程度。当一个人欠缺边界感,他可能会无意识地常常把自己的事托付给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该有的界限,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边界。
你看那些穿着睡衣满街跑的人、餐厅里大声喧哗的食者、张口就问你工资几多的点头客......他们的问题不在于明知故犯,而在于根本不觉得这是个问题。
02边界感是怎么形成的以及早期边界感不清造成的问题
0-7个月的婴儿是无法分辨自我与外部世界的,这个时期的婴儿没有边界感,他会觉得世界就是他,他就是世界,他的自我与外界的客体混在一起。1岁开始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外界的区别,他挥手的时候开始知道“我的手是我的”,“桌子不是我的”,开始认知到他的自我的边界。孩子发现自己饿哭的时候,别人并不像自己一样饿,更不会哭,这个时候孩子才能感觉到别人跟自己是不一样的,
边界感不清也是在孩子这个需要建立边界感的时期形成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父母过度的满足孩子,孩子就会认为,我的需求别人应该知道,这是理所当然的;
(2)父母把过多的责任推给孩子,孩子就会认为别人的问题都是我导致的,我需要为别人负责;
(3)父母对于孩子过于冷漠,导致孩子没有安全感,会过度的讨好取悦或者依赖他人;
(4)父母对孩子过于忽略和回避,孩子会过度暴露或主动卷入到与自己无关的关系中。
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孩子在以后的发展中形成边界不清的人际模式,是自己陷入人际关系的痛苦和挣扎当中。
03如何建立跟孩子的心理边界
婴儿时期,人还没有自我边界意识,父母自然可以大包大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不断地萌生自我意识,心理边界也在逐渐成形,这时父母若还在包办一切,控制孩子,过度宠爱,就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难以构建独立人格,最终会无法适应社会生活而生出否定自我的情绪或疾病。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建立跟孩子的心理边界?
1、安全边界三原则
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孩子,不伤害环境,这是安全边界的三原则。
建立边界的时候,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感受,就是在舒适的范围内自己可以接受的,同时也要看到孩子目前的能力以及能够承担的责任,不能过高或者过低的看待孩子的能力,以及让孩子过多或过少的承担责任。
当然我们的边界也不能伤害周围的人和环境。只要符合这样的条件,我们的边界就是可行的。
其次,问一下自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很多时候,父母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恋需求,或者缓解自己的焦虑,或者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去过度的管教孩子,为孩子安排好一切。
2、建立孩子心理边界的三个具体做法
1)尊重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允许孩子表达情绪;
2)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选择;
3)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当我们给了孩子选择的机会后,也许你会担心孩子的人生会走弯路,或者会过的不幸福,这些担心都是我们边界内的情绪,需要我们自己消化和负责,跟孩子无关。孩子要做的,就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试问,当我们的孩子真的足够强大到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时候,他们的人生还有什么值得害怕?因为所有的结果和责任他都会接纳,都可以调整自己去面对!
雏鸟终归会离巢,只要父母内心有分寸,守护好与孩子之间的边界,让孩子放手一搏各自精彩,也未尝不是一件美事。
养育孩子,其实就是父母体面退出孩子生命的过程。愿每个父母都可以分清爱的边界,从容不迫地放手,让孩子在松弛有度的爱中,自由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