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过于强调什么,什么就往往事与愿违呢?主要是由于以下三点:
01源于过强的动机水平
“父母过于强调什么,就往往会事与愿违。”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动机太强反而不利于事情的成功。这是心理学中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的论点之一。
该定律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目前中国的家长最为强调和关心的就是孩子的成绩,北师大相关研究也对父母参与孩子学习的帮助程度做了分析:
在小学阶段,无论是家长对学生学习还是生活方面的参与,均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学业、兴趣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家长参与组合中,“父母参与生活多、参与学习多”的学生学业成绩最佳。
而在初中阶段,不同家长参与组合的学生学业表现差异并不大,相较而言,“父母参与生活多、参与学习少”的学生学业成绩更高。
到了高中学段,“父母参与生活多、参与学习少”的学生总体学业成绩最佳,且优势较为明显。通过对不同组合的比较可以发现,“父母参与学习少”的学生,学业发展甚至更好。
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来看这个现象我们也不难理解,小学阶段学习压力小,难度低,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力于成绩的提高;中学学习压力大,难度高,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成绩的提高。
所以有个开玩笑的说法:医生的孩子容易生病,老师的孩子容易学习成绩不好。
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而言,父母关注、关心子女的方式存在一定差异。无论是在小学、初中或高中学段,家长更多关心子女的日常生活、爱好特长、同伴关系或学校氛围时,学生在学业发展、兴趣爱好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表现更好;
但是,若家长更多关注子女的学习情况,尤其是过度关注子女考试成绩及名次,对于初中、高中段的学生发展可能适得其反。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有的时候家长越给孩子补习孩子的成绩反而越差。
因此,全社会应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
02孩子潜意识的反向形成
我们每个人对自我的掌控需要,面对外界的要求会本能的产生抗拒心理。尤其是青春期,青少年自我意识高涨,独立意识增强,父母的过度强调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特别是父母忽略孩子的意志主张时,孩子为了保护自己的独立意志、回避屈从权威所导致的屈辱感,潜意识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努力。
03父母潜意识的反向形成
还有,父母的强调本身,可能是反向形成:有多鼓励,就有多反对。
比如一个母亲反复跟青春期的儿子说要多交朋友,可能是害怕孩子多交朋友后抛弃自己;
更“巧妙”的地方还在于:是我说的要你去交朋友,如果你真的去了,也是我主动要你去的,我“被”抛弃的感觉会减弱。
所以你对他交朋友的“鼓励”,就变成了他宅在家里的“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