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外太空的莫扎特》真的很长,足足136分钟,但如此巨大的篇幅,却讲了一个特别简单的故事:
一个名叫“莫扎特”的外星人附身一个四不像的玩偶,在它的帮助下,一个叫任小天的地球小孩终于不用整天练琴,探索宇宙去了。
但却有一条不简单的故事主线——父辈是否应该尊重年轻人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黄渤饰演的任大望一心想把喜好天文的儿子任小天(荣梓杉 饰)培养成钢琴演奏家,为此父子争吵不断。
任小天是一位初中生,父母已离婚,他跟着爸爸任大望生活。任大望每天电话不断,靠卖保险为生。
他们的家境并不优渥,但和许多家长一样,任大望觉得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为任小天买了钢琴,每天督促他练琴,希望儿子以后能成为钢琴家。
然而,任小天对这“伟大梦想”并不认同,他真正感兴趣的是天文学。
他房间的墙上画着宇宙星空,床头摆满宇航员等周边,所以他在练琴上不够积极,一到练琴时间就想上厕所,弹琴时非常敷衍,还偷偷浏览天文学杂志。
任大望很不满意,而应对方式是常见的“对比激将法”,他经常对任小天说:你看看人家郎朗,在你这年纪就获得什么什么奖;郎朗弹琴时可不会去厕所,等等……
这种带着一定贬低色彩的话让任小天很烦,对弹琴更抵触。
我们不难从影片中看到家长对于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希冀,
但是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那你又在实现谁的梦想?
任大望年轻时热爱摇滚,但是他的父亲反对他玩摇滚,希望他规规矩矩唱歌,进入文工团,有份稳定工作,也反复唠叨“我是你爸,我是为了你好”。
可任大望没能玩成摇滚,也没有在文工团有份稳定的职业。
他内心对音乐的向往和追求就代际传递给了任小天,无形中造成了亲子矛盾的代际传承。
这也是中国教育的通病——父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到自己孩子身上。
02
《你好 李焕英》里有一句台词:我的女儿,我只要她开心快乐就行。
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加入了“鸡娃”大军。
可我们有没有想过把娃鸡成神童了,他真的就会快乐了吗?
有些娃被鸡成了神童也被逼疯了……
著名的案例就是20世纪初的神童小Sidis。
他有多聪明呢?
2岁可以阅读《纽约时报》;
4岁可以用希腊文阅读《荷马史诗》,
以拉丁文阅读《高卢战争》;
6岁自学解剖学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8岁通过MIT的入学测试;
可以熟练地使用英语、拉丁语、法语、德语、俄语、希伯来语、土耳其语以及亚美尼亚语。
并且在他11岁那年,
正式进入哈佛大学,
成为该校史上最年轻的学生之一,
可以说是真真正正的“天纵奇才”。
这不得不“归功于”其父母亲。其父亲鲍里斯·席德斯是20世纪幼教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妻子萨拉是名医生,在当时,能够获得医学学位的女性寥寥无几。两人都是乌克兰犹太移民,由于政治和宗教迫害,他们逃离了乌克兰,决定定居纽约。
小Sidis 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仅将鲍里斯和萨拉的基因结合起来就知道,他们的孩子一定天资聪颖,头脑灵活,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想要的,是一个天才!
于是他们开启了“人造天才”养成计划。
为了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震惊世人的天才型人物,夫妇俩在自己的儿子身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培养实验”,为此妻子萨拉甚至辞去了医学专业的工作,一心一意培养儿子。
最终小确实不负众望成为了神童,但是慢慢地,大家发现了这个天才儿童的不寻常,比如在不该笑的时候长久而怪异的痴笑,甚至因此被当作精神病患者送进医院。
他是哈佛的笑柄。在哈佛的日子里,他无时无刻不想逃离,他想离开这个对自己充满“敌意”的学术界,更对父亲的“实验”非常反感,渴望能够过上正常人的普通生活。
03
我们不禁沉思:孩子这一生,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是希望他在这个社会上取得一定地位,但也希望他不必太辛苦;是希望他在这个花花世界受人欢迎,但也希望他不为人情所累;是希望他能健健康康常伴身边,还是希望他去见见更大的世界……
对于孩子的未来,我们有无尽的遐想。
所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每一位父母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自己的孩子争取最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只期盼有朝一日孩子可以考上好一点的大学,将来有一个好的工作,家长也就安心了。
但各位家长们,你们想过孩子的感受吗?而且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应该好好地感受一切的一切吗?
纪伯伦说过一句特别好的话:你的儿女,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并非因你而来。你能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你能保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意志,他有权力规划自己的人生。
当我们想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的时候,请想一想,我又在实现谁的梦想呢?
更多好文请查看心理咨询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