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和无聊吗:如何打破叔本华钟摆效应

发布时间:2022-05-24 来源:听心教育心理网 1661 阅读
公益低价心理咨询,每次100元,需满25岁,每天3个名额,预约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当我们阶段性的达成了梦寐以求的目标后会有短暂的欢愉,之后迷茫和虚无感开始包裹我们,就像我们全力奔跑到达终点后的力竭和虚脱感。在这个阶段人们会陷入存在主义焦虑,相当一部分人会开始考虑——我为了什么而活着?如果不能很好的回答自己内心的反问,你会很容易陷入叔本华所谓的「钟摆状态」之中:

⽣命是⼀团欲望,欲望不能满⾜便痛苦,满⾜便⽆聊,⼈⽣就在痛苦和⽆聊之间摇摆。

叔本华将意志视作是人生命的核心乃至整个世界之本质,意志乃是盲目的冲动、生命的渴求、是万物万事所内具的生命力,这使得意志无法以理性的方式被掌握,它既不在时空之内也不服从因果律的支配。也正是这样对世界的理解,使得叔本华必然地走向悲观主义。因为,所有的冲动与欲求都来自人的「缺乏」,缺乏不被满足,那么人必将痛苦。但满足之后,新的欲求又重新再来,否则人只会陷入空虚与无聊之中。面对人生苦难的悲剧性,面对世界的虚无,艺术虽然可以提供给我们短暂的慰藉,但却无法将我们从苦海中解脱。

他的话不能说没有道理,清初小说家钱德苍在《解人颐》一书中对欲望作了入木三分的描述:“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或升官发财,或成名成家,或恋爱求偶,或购房买车,日思夜想,焦虑不胜,达不到目的时痛苦不堪,度日如年,甚至连死的心都有。而一旦欲望得到了满足,官升了,财发了,职称评上了,工程拿到手了,心仪的对象追到了,这时候就会慢慢感到平淡无奇了,好像千辛万苦得到的东西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觉得费那么大劲似乎不值得,新鲜劲一过去,于是就像叔本华所言,“处于无聊的一端”。

怎样才能超越或摆脱“叔本华钟摆”呢?

在叔本华看来,唯有像佛教高僧般,止熄自己的意志与欲求,才能获得最终的幸福。
《菜根谭》说:“心无物欲,即是秋空霁海;坐有琴书,便成石室丹丘。”
老子言:“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朱熹言:“存天理,灭人欲。”
庄子在《逍遥游》里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在我看来,人都是有欲望的,这是人的本性为之,我们不可能做到“存天理,灭人欲。”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论证了人最基本的欲望如果不得到实现或满足,会严重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因此我们应该对欲望进行节制而不是消灭人的欲望,更不能放任欲望的发展。

有一个寓言,在制陶作坊里,一个泥团对陶工说:“请将我做成一个小小的陶瓮就好。”陶工觉得奇怪,问道:“人人都求大,为何你独求小?”泥团说:“因为小好过大。”陶工更加迷惑:“此话怎讲?”泥团答:“大器难满,小器易盈,只要有一点点我就满足了。”小泥团比大多数人清醒,更容易获得幸福和满足。

也就是说能力比欲望多一点点,就刚刚好。水满则溢,过犹不及,合理的节制欲望又保留欲望才能摆脱钟摆效应和存在主义焦虑。

心理健康问题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咨询热线

18522868098

微信咨询

1852286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