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 拖延症

发布时间:2023-11-07 来源:听心教育心理网 1110 阅读
公益低价心理咨询,每次100元,需满25岁,每天3个名额,预约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一、拖延症

拖延症是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无法及时开始或完成任务的倾向。拖延者常常推迟行动,将任务拖到最后一刻,甚至超过截止日期。这种行为可能源于恐惧、完美主义或自我调节困难,导致任务积压、时间管理困难和自我效能感降低。

长期拖延还会影响自信心、外部评价、人际关系,增加个人焦虑、抑郁的风险。

二、拖延症的典型表现

1、延迟开始:拖延者常常推迟开始任务或项目,即使是重要的或紧急的。他们可能会将任务拖到最后一刻,甚至超过截止日期。

2、注意力不集中:拖延者往往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任务。他们在做事情时会分心,经常看手机、上厕所或做其他不相关的事物,从而导致任务的延迟。

3、选择性拖延:拖延者倾向于选择自己更感兴趣或更容易完成的任务,而将重要且具挑战性的任务推迟或回避。

4、延迟决策:拖延者在做出决策时会犹豫不决,花费过多时间考虑各种选项,导致决策的推迟。

5、做事缓慢:拖延者在完成任务时表现出缓慢的速度。他们会拖延、拖拖拉拉,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完成相对简单的任务。

6、外部归因:拖延者倾向于找借口来解释为什么任务没有完成。他们会责怪其他人或外部因素,而不是承担个人责任。

三、拖延症背后的心理原因

1、恐惧和焦虑:拖延者可能害怕失败、被评判或面对不确定的结果。他们担心自己无法完成任务,或者任务的结果不符合他们的期望。这种恐惧和焦虑会导致他们回避行动,延迟任务的开始。

2、完美主义倾向:某些拖延者具有完美主义倾向,他们希望每件事都做到完美。然而,由于任务的挑战性或复杂性,他们害怕无法完美地完成任务,因此选择拖延,以避免面对潜在的失败。

3、自我调节困难:拖延者面临自我调节和自律的困难。他们缺乏管理时间和任务的能力,往往容易受到外界干扰,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4、自我效能感不足: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和能力持怀疑态度时,他们会倾向于拖延任务。拖延者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完成任务,因此选择推迟行动。

5、时间观念失衡:有些人对时间的感知和评估存在问题。他们过于乐观地估计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或者过于依赖最后时刻的紧迫感来激发行动,从而导致拖延。

6、心理回报机制:对于某些人来说,拖延行为可能带来一种短期的快乐感或满足感,例如暂时的放松或逃避责任的感觉。这种心理回报可能会加强拖延行为的循环。

四、如何改善拖延症?

1、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制定具体的计划和时间表,以确保任务及时开始和完成。将大任务分解为小的可管理的部分,并为每个部分设定截止日期。

2、建立优先级:确定任务的优先级,重点处理最重要和紧急的任务。学会区分紧急性和重要性,避免被琐事和次要任务占据时间。

3、克服完美主义:接受任务不需要完美,而是专注于完成和进步。学会放下过高的标准,将注意力集中在任务的完成上。

4、克服分心和诱惑:减少分心的因素,将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关闭无关的手机应用程序和社交软件,创造一个专注的工作环境。

5、奖励和自我激励:设定奖励机制,当你完成任务或达到里程碑时给自己一些小奖励。同时,培养内在的动机,思考任务完成后的长期利益和个人成就感。

6、心理咨询:如果你发现自己无法自行克服拖延症,或者拖延症严重影响了你的生活和工作,可以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听心教育心理咨询师实操班招募中,3位资深心理咨询师全程带领,让你从心理小白成长为可独立做个体心理咨询的合格心理咨询师,课程咨询:18522868098 (同微信)。

心理咨询师证书报考咨询答疑:18522868098(同微信)

咨询热线

18522868098

微信咨询

1852286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