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是一种由于遭受创伤性事件而引起的心理障碍。它可导致个体在经历或目睹创伤事件后出现一系列持久的症状和功能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常见于遭受或目睹生命威胁、严重伤害或暴力事件的人群。这些事件可能包括战争、自然灾害、性侵犯、交通事故或其他暴力行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特征是反复出现创伤回忆、噩梦和强烈的情感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会避免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人、地点或活动,并且常常处于持续的警觉状态。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表现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主要体现为重新体验症状、避免症状、负性情感和认知症状以及过度唤醒症状等四大类。
1、重新体验症状
创伤回忆:个体反复回忆起创伤事件的细节,无法摆脱这些回忆。
噩梦:个体在睡眠中经历与创伤事件相关的恶梦,可能导致频繁的惊醒。
闪回:个体感觉好像再次经历创伤事件,可以是视觉、听觉或感觉上的体验。
2、避免症状
避免回忆:个体努力避免与创伤事件相关的思维、感情或对话。
避免刺激:个体避免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人、地点、活动或物体,以避免触发痛苦的回忆。
情感麻木:个体可能减少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反应,感觉与周围世界疏离。
3、负性情感和认知症状
负罪感:个体可能感到对创伤事件负有责任或有罪感。
自责:个体可能自我指责,觉得自己没有做到足够好来防止或应对创伤事件。
失去兴趣:个体可能对以前感兴趣的活动或人失去兴趣,无法体验到乐趣。
消极预期:个体可能对未来持有消极的预期,感到对自己的安全感到担忧。
信任问题:个体可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任感受到损害,怀疑他人的动机和意图。
4、过度唤醒症状
失眠:个体可能难以入睡或保持睡眠,常常伴有噩梦或闪回。
易激惹:个体情绪容易波动,易怒、焦虑或紧张。
集中困难:个体可能难以集中注意力或专注于日常任务。
过度警觉:个体常处于高度警觉的状态,对潜在威胁过度敏感,可能表现出反应过度或容易受惊。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判断
医生通常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来判断是否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根据DSM-5,创伤后应激障碍需要满足以下标准:
1、曾经经历或目睹一个或多个创伤性事件;
2、持续体验创伤回忆、噩梦、闪回或强烈的身体或情绪反应;
3、避免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刺激;
4、负性情感和认知症状;
5、过度唤醒症状。
这些症状必须持续存在超过一个月,并且对个体的生活造成明显的功能障碍。
四、如何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
1、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CBT)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常用的心理疗法之一。CBT的目标是帮助个体改变对创伤事件的消极思维和行为模式,通过认知重建和暴露疗法来减少症状的严重程度。眼动脱敏和再加工(EMDR)也是一种有效的心理疗法,它通过引导个体关注创伤回忆的同时进行眼动,以促进创伤记忆的重新编码和适应。
2、药物:抗焦虑和抗抑郁的某些药物可以减轻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但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3、个人调节: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定期锻炼等,练习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放松和减压的活动,提高应对不良情绪的能力。
听心教育心理咨询师实操班招募中,3位资深心理咨询师全程带领,让你从心理小白成长为可独立做个体心理咨询的合格心理咨询师,课程咨询:18522868098 (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