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ey Stroop在1935年发现,颜色命名实验中,当色词的颜色和该色词所表示的意义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比命名非颜色词或字符串颜色时长,如在命名用红墨水写的“green”时所花的时间要比命名用红墨水写的“red”时所花的时间长。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发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就叫Stroop效应,国内也有人将其译为斯楚普效应。能引发Stroop效应的实验任务就叫Stroop任务。
由于Stroop效应发现之初正处于行为主义鼎盛时期,而且Stroop本人没有继续深入研究该现象,所以其工作并未引起关注。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成为实证心理学的主流,Stroop的工作被重新发现并得到广泛重视。在随后的近半个世纪里,涌现了大量有关Stroop效应的研究,并一直长盛不衰。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采用Stroop任务及其变式的研究已达上千个,具体涉及知觉、注意、执行控制、语言认知、意识等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心理、人格测评、社会心理、神经心理以及老化等领域的多方面研究。围绕Stroop效应的研究主要分成两大类:
一是有关这种效应产生的内在机制的研究;二是将Stroop任务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或实验手段去揭示各种相关的心理问题的机制。也就是说,Stroop效应既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对象,又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该任务之所以能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还在于其方法上的意义。
过程
要求被试快速报告书写每个颜色词所使用的墨水颜色。
结果
当颜色词的意思和墨水颜色一致时(如用蓝色墨水写的“蓝”),报告速度要快于报告中性单词(如蓝色墨水写的“房子”)墨水颜色的速度,但当颜色词的意思和墨水颜色不一致时,(如用蓝色墨水写的“红”),报告速度则较中性单词来得慢。
结论
同一刺激词的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发生干扰现象。